图片源自网络
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,电视机开始走进普通的家庭,为人们带来了更多外面世界的信息。当时,如果谁家有台黑白电视机,那可是件稀罕事儿。在云霄县云陵镇方建民先生家里,还收藏着一台9吋凯歌牌黑白电视机。
来到方老先生家,方先生从壁橱最上层搬出了这台尘封已久的老电视,只见机体黑灰相间,散发出浓浓的时代气息。电视机左侧是9吋的黑白显示屏,右侧是12格的圆形调频按钮和频道显示器,下方是排成一排的亮度、黑白对比、声音大小的调谐按钮和电源开关,电视机上方还有一根长约一米的可收纳天线,真是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
抚摸着这台小小电视机,老先生仿佛回到了40余年前。“在1979至1980年期间,如今的云霄县融媒体中心,当时叫云霄县广播站,那时候广播站打算转播电视节目信号,于是到上海采购了6台这种电视机,上海无线电厂生产的,全名叫‘凯歌牌4d7型收音电视一体机’,它可以看电视还可以收听广播,是一台两用机。”
老方回忆道,当时县广播站技术人员背着这种近10斤重的机器再加上一个12伏的外接电池,爬遍了云霄许多山头,测试电视信号,只为了找到信号最强的地方建设电视发射台,最终,决定将发射台建设在了将军山上。
“那时候大家都没见过电视机,我觉得很有趣、很新鲜,就找到县广播站,转让一台,价格是230元。”当年老方的工资只有20多元,他算是斥巨资,买了这台黑白电视。试播的时候,周围的邻居都看稀罕似地围拢了过来。当第一次看到人像,听到声音时,大家都赞叹不已,觉得很新奇又不可思议。
“那时我家住在江滨路,这一带住户都还没有电视机。周末,我把电视机摆到院子里,厝边头尾都自己带着椅子来,几十人围着看。当时的电视频道少,信号不好,电视节目只能收到福建电视台、漳州电视台两个频道。节目也不多,印象最深的是《姿三四郎》《霍元甲》《排球女将》《射雕英雄传》这些电视剧。”方建民说。
以前电视收集信号靠的是天线,由于信号不好,往往要在屋顶上外接一根高高的天线,刮风时,信号就不稳定,屏幕布满雪花。此时,老方就爬到阳台上面,边调整天线边朝下大声喊:“看有无?”楼下总有人激动地齐声回应,“幺未!(闽南话:还没)幺未!再转!再转!好……有了!”这种状况,每晚总会出现几次,但这并不影响大家观看电视的热情,常常到了深夜,邻居们依旧舍不得离去。
后来,小小的九吋显示屏有点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观众的需求,老方还买了一个电视放大镜,可以套在电视机屏幕前,屏幕可以放大到约12吋。
“这台电视机一看就看了十几年,质量很好,中途只坏过一次显像管,后来我托朋友到上海盐城路买了一个新的换上,图像就又恢复正常了,一直到九几年彩电的出现,才让它光荣退休。”方建民十分感慨。
时代洪流滚滚向前,有多少事物在变革中诞生,在变革中消逝。今天,电视机早已成为普通的家用电器,黑白电视机早就被薄薄的高清液晶彩色电视机所代替,各种云电视、网络电视、人工智能电视不断推陈出新。选择多了,设备先进了,但人们对电视的感情却越来越淡,转而投入更加先进便携的手机的怀抱。
“以前一群人聚集在院子里看一台电视机的场景,早就是老黄历喽,半个世纪以来,我们国家发展得太快了!现在花几千元钱就能买到一台大电视,还附加各种功能,真是太方便了。不过对我和家人来说,这台电视仍旧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,可以说是云霄第一批电视机。我经过多年寻找,一直没有找到同类的型号,现在可能就剩下这唯一的一台了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看电视就是下班后的一种放松,一种精神享受,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美好回忆。所以我舍不得丢掉它,把它留到现在。”方建民说道。(记者:许颖)